政策动态

江苏: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
虽然2018年全省化工行业主营收入出现下降,但整体盈利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,行业综合档次明显跃升,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高——   “十三五”以来,江苏省化工行业着力调存量、控增量、减总量,切实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。截至2018年,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,行业综合档次明显跃升,产品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。江苏化工在发展中强大,在调整中优化,随着政策引导和自身蜕变,江苏的化工行业正按照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模式阔步前行。   江苏早期的化工生产始于1919年,为无锡首建的中国第一制镁厂生产碳酸镁。其后,在苏州、无锡、南京等地先后办起了生产“火油”(煤油)、烧碱和漂白粉、橡胶制品等简陋小化工厂。1934年,范旭东在南京筹建了中国第一家化学肥料厂——南京永利铔厂。这些形成了江苏化学工业的萌芽,其后的十多年间,江苏化工业发展缓慢。   到1949年10月,全省化工企业职工不足3000人,品种不到20个;上规模产品寥寥可数,硫酸铔年产量仅1.8万吨,硫酸1.4万吨,合成氨5000吨,全部化工总产值444万元,仅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0.35%。   新中国成立后,江苏化工行业才出现转机。经过三年恢复时期,“一五”计划开始后,苏南一些小化工厂逐渐恢复生机,苏北南通、徐州等地的化学品生产也开始起步。   从“二五”计划至1976年,全省化工在顺境与逆境中交替前行。至1976年,行业逐步形成了化学矿、化肥、农药、无机化工原料、有机化工、橡胶加工等门类,化工成为江苏的一个新兴工业部门。  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1990年,全省化工行业进入规模快速扩张期。1984年2月,为贯彻省政府“提高苏南、开发苏北”的决策,由省石化厅组织苏南与苏北城市结成互学互帮对子,共同发展江苏化工产业。随着1982年金陵石化组建和1983年扬子石化开工建设,江苏逐步成为国内重要的大石油化工基地,省内长期短缺石化原料的矛盾大为缓解。   随着社会发展与需求变化,江苏化工行业开始了老品种的更新换代,先后终止了高残留六六六农药、DDT农药等50余个农药品种的生产,并成功开发出速灭威、多菌灵、久效磷等新农药,满足农业生产需要,高效农药比重达到88%。同时还采取多种措施,完成了小氮肥企业改造,使其盈利增长10余倍。   1990年,全省化工产业布局和地区特色已初步形成:以苏州、无锡、常州、南通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群体,生产农药、涂料、感光材料、生物化工制品等;以南京、镇江、扬州为主的石油化工和基本化工原料为特色的产业群体,生产各类油品、塑料树脂、橡胶制品;以徐州、淮阴、连云港、盐城为主的产业群体,生产农用化学品、煤化学品、盐化工、改性合成材料等。   值得一提的是,随着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兴起,江苏一大批优秀民营化企脱颖而出,此后全省形成了部属化工、地方化工、乡镇化工三足鼎立的大化工格局。   新世纪以来,江苏化工行业发展不断提速,特别是“十一五”期间,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3%以上。然而,发展的过快过猛也为行业带来潜在危机,比如产业结构偏资偏重,中低端产品重叠严重;企业规模整体偏小,“小而散”“小而全”普遍;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,市场竞争力不强;“三废”污染比较普遍等。   引发行业痛下决心开展治理与提升的则是2007年春夏之交发生的太湖蓝藻污染事件。管理层决定对全省敏感地区化企进行大规模的关停并转。随后全省开展三轮化工专项整治,共有超8000家化企被关闭。同时,行业提挡升级大幕也快速拉开。   “十一五”“十二五”期间,全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,出台了《新兴产业倍增计划》,按照高端引领、自主创新、集约发展的政策要求,重点发展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、节能环保、软件和服务外包、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,以其替代与置换传统化工产业,力图快速扭转偏资偏重的产业弊端。   “十三五”以来,全省化工行业以省政府《关于深入推进全省化工行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》作为发展纲要,全面落实“减化”要求,提质增效转型升级,着力调存量、控增量、减总量,切实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。   当前,调整提升成果已初步显现。2018年,虽然行业主营收入已由上年的2.14万亿元下降至1.48亿元,但整体盈利能力和效率则有明显提高,行业综合档次明显跃升,技术、工艺、装置水平大幅提升。
  • Skype:
  • Call me!
  • QQ: